文章來源: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
責任感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,未來在家庭、工作以及人際關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卡耐基曾說:“一個人要讓自己變得成熟,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學會承擔責任。”
也就是說,沒有責任心的人,是長不大的。
遺憾的是,生活中,越來越多的家長抱怨自己家的孩子長不大,什么事都要父母操心。
似乎沒有責任感,成了現在孩子的通病。
其實,責任感并不需要正兒八經地去教,它就藏在生活的瑣事之中。
只不過,很多家長混淆了責任的歸屬問題,不自覺地干預和控制孩子的生活,導致很多孩子很少有機會去認識責任、承擔責任。
想要養出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,下面這三件事父母要少做:
01
主動替孩子推脫責任
看過一個故事:
一位心理學家到朋友家中做客,朋友家兩歲多的寶寶跑動時不小心被椅子絆倒,嚎啕大哭。
這時,孩子的母親趕緊跑去抱起小孩,一邊安撫孩子,一邊拍打著椅子說:“寶寶不哭不哭,媽媽幫你打這個壞椅子。”
心理學家很困惑,過了一會,她對這位媽媽說:
“我們都知道,孩子摔倒只是自己不小心,并非椅子的錯,是他自己造成了這樣的結果,你應該讓他知道,如果是他做錯了事情,就應該自己承擔責任。
這樣,他長大后就會慢慢懂得,在他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系時,他所應負的責任是什么?”
有時候,父母是會像這樣主動替孩子找借口、找理由的。
曾和幾個朋友去海邊玩,遇見一個孩子總愛搗亂,抓一把又一把的沙子到處亂撒。
旁邊有個大人的眼睛被孩子撒進了沙子,沒忍住,開口呵斥了孩子幾句。
孩子媽媽聽見,生氣地說:“他才幾歲啊,你沖他兇什么!”
聽了媽媽的話,孩子能學到什么呢:“我還是小孩子,不懂事,你一個大人,還跟我計較!”
那么這個孩子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一樣,不懂得反省,甚至會找出各種理由來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。
父母的護短看似是愛,卻十分盲目。
同樣是孩子闖禍,浙江有位家長卻選擇了不一樣的做法。
孩子在書店順走四本漫畫書,他發現后,第二天就帶著孩子去書店還書款,因為書店沒開門,他便把錢塞進門縫并留下字條。
書店負責人說:“我覺得這是一位合格的家長,我相信這件事對他的孩子來說,也會是成長中的重要一課。”
是啊,這位媽媽家長成功把孩子的錯誤變成一次很好的教育時機。
孩子闖禍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父母處處袒護孩子,甚至還幫著孩子撒謊,這才是對孩子最壞的影響。
孩子小,需要規則精神與邊界意識,去規范他們的行為。
從孩子懂事起,我們就應該讓他明白:所有人都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,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。
02
讓孩子認為父母并不需要他的愛
曾經收到一位媽媽的求助:孩子喜歡玩游戲,沒有責任感該怎么教育?
她的兒子正在讀高二,很宅,喜歡打游戲,也不怎么關心家里的事情。
有一天爸爸在網上買了東西寄到家里,快遞很重,他們家住5樓,又沒電梯,媽媽喊孩子幫忙,孩子嘴上說著:“知道了!”,卻半天不離開電腦邊。
媽媽沒辦法,只好一個人把東西搬上來。
搬著東西爬樓的時候,她真的有點委屈:兒子已經長得比她高了,為什么對她這么冷漠?
以前有個說法,說一個孩子長大了的標志是他懂得關心身邊的人,所以老人們常說:“孩子長大了,知道疼人了。”
愛是一種責任。
一個不懂愛人的孩子,毫無疑問,是沒有任何責任心的。
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故事:
一位媽媽每次吃魚的時候,總是把魚肉剔給兒子吃,而她自己只吃魚頭。
等到孩子長大后,孩子習慣地把魚頭留給媽媽吃,自己吃魚肉。
媽媽很不開心,因為她根本不愛吃魚頭。
很多父母愛孩子愛得很偉大,委屈自己,佯裝強大,從來不讓孩子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。
像這種情況,不能完全怪孩子,因為我們沒有教育過小孩有愛人的精神,孩子自然沒有養成對家庭、家人付出的習慣。
為什么很多孩子醬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,就是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太弱了。
有的大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明確告訴他:
“你什么都不用做。”
“這里不用你!媽媽來做!”
“你搞好學習就行。”
次數多了,孩子就認為家里是不需要他的付出的。
我們總是提倡讓孩子參與家庭的事務,就是在培養他對家庭、對父母的責任感,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自信和價值感,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被需要的。
責任感的培養就藏在這些細枝末節之中。
03
大包大攬,為孩子做太多
在很多父母眼中,孩子再大也是孩子,他不會做,自己就接著替他做,即使心里有怨言,也控制不住自己。
替孩子做所有的事,導致孩子越依賴。
有位家長跟我說,孩子總是愛賴床,每天早上都要叫半天,有天早上賴床遲到了,被班主任罰站,放學回家,沖媽媽大發脾氣:
“都怪你不叫我!”
這位家長一氣之下,跑去買了個鬧鐘放在孩子房間,并告訴他:
你已經四年級了,按時上學是你的責任,起不起來是你自己的問題,以后起晚了,后果你自己承擔。
前幾次孩子還是一樣起不來,后果是有時沒有早餐吃, 有時遲到被老師批評,次數多了,他就不敢再賴床,每天鬧鐘一響,再不情愿也乖乖起來了。
培養一個對自我負責的孩子,父母要幫助他們,但不能完全替他們把事情都做好了。
在《孩子,把你的手給我》一書中說過:
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系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,及時放手,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。”
否則,父母做得越多,孩子身上的責任就越少。
一位企業家開車送女兒上學,到了學校門口,女兒卻遲遲不肯下車,最后開始哭哭啼啼:“爸爸,你能陪我一起去教室嗎?”
原來孩子沒有完成作業,怕老師批評,她覺得爸爸是很有名氣的企業家,看在爸爸的面子上,老師也許可能不會批評自己了。
這位反倒是父親很冷靜,他告訴女兒:“要知道,你今天不想面對的,明天還是要面對。”
最后,還是女兒一個人走進了教室。
為人父母,要懂得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。
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自己的行為就要自己負責,這兩句老生常談的話,是培養孩子責任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
替孩子做得越多,孩子能做得就越少,一旦形成依賴,他更不樂意去做了,甚至覺得理所當然。
責任感的教育本質,也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愛世界、愛社會、愛身邊人,應該被父母重視并實踐。